假期读了几本书,值得写下读后感的非《儒林外史》莫属。
虽然目前才读到一半,但是,这本书依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初了解到其中的故事,是在中学时期的语文课上,“范进中举”故事的荒唐戏剧性,记忆尤深。
但是后来没有将整本书读下去,一是文章“难读”,语言虽说是白话文,但依旧读来晦涩,读惯了现代作品再来读这样的书就有点难度了,另外,故事的时代距今较远,难以将视线投入进去;二是“感情不够”,长期受带入感很强的网络小说的“熏陶”,感情很难被与“己”无关的事件引出,更加促使我与这本书渐行渐远。
至于为何这个假期再次拿起这本书来,是因为初中的弟弟被学校要求读这本书,相较于我来说,他是不愿读书的。只好给他做个榜样,先拿来读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读一本很少接触类别的书籍,最好先看下书前的导读或摘要之类的,可以更快带入感觉。
见书目导读部分开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哦,一本讽刺小说,这就不能按常规视角来评判其中欢喜悲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说这本小说的地位很牛叉。
鲁迅先生又说了:“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成讽刺之书。”
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但可以当成悲情小说读,也可以当成笑话大全看;既可以看到婉约风的文青范,也可以读到讽刺时的辛辣意味,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吴敬梓他老人家秉持公道讽刺士林的。依旧说这本书很牛掰,说它是讽刺小说老祖。
嗯,interesting,赶紧看书吧。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读起来倒是有点意思。
开头词里的一句“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读来颇有所悟。
里面的主人公王冕有点世外高人的感觉,真才气却不当官,真的是一界清流。(而且这个官还是朱重八刚起步时的,当时颇受这位未来明太祖的器重,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当然这只是故事,不可据史料考证也。话说回来,真要做了他朱重八的官等到国基稳定了,搞不好又被这位厚黑学教父级人物给砍了脑袋呢,从这看是不是他还有点运气。说远了,继续正话)
接下来挑几个印象多的几个出场人物以及故事分享下:
①一个还算正常的小故事,主人公周进(后任学道时对范进有知遇之恩)情节比较顺畅,除了一次因为喝多了差点在南墙撞死之外,没太多波澜,不出所料的终有成就,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与范进告别,时任国子监司业(老大是祭酒,他是副手,机构二号人物。国子监这个东东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是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对应于教育部,但是又不止于此,因为,它还有另一身份,就是国家最高学府,这个政治地位就不好估测了,已知北大校长是副部级,这就相当于一个教育部长加个北大校长,当然这是老大祭酒的地位,那副手也不会差到哪去。)
②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真的是荒唐戏剧,让人对手中书爱不释手,另外这位仁兄真的是大器晚成之辈,最后还当了山东学道,又叫学政,全称是“提督学政”,相当于当时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正厅级干部,就问你牛不牛。
③官二代蘧(qu二声)公孙为了名声,学术造假,娶了美娇妻之后依旧不管真才实学,只管弄些花里胡哨的诗词交友,后来,气死了老丈人,爷爷病故后,痛改前非。
④娄府俩公子,跟上面那位是亲戚,也是个官二代,大哥在朝为官,这俩兄弟美其名曰广交天下才子豪杰,实际上智商着实有点着急,胡乱交友,一个个不是逃犯,就是花里胡哨的“士林子弟”,还有带刀的诈骗犯。讲真不是家里人厉害,真的得被这俩哥们给坑的败家败业,好在后来改了。应该是改了,有句话叫本性难移啊,指不定以后会整出什么幺蛾子呢。
⑤有点像是仙侠小说的那种飘逸淡雅风的马秀才(这位应该是上面那俩哥们结交的为数不多的靠谱的人了)的故事,工作是选书,大概类似于一个出版社的总编辑,有些名气,且真才实学也是有的。某次偶遇“神仙”,当然后来也揭露了“神仙”,好在没什么损失,还赚了几锭银子,后“神仙”亡故,他还帮这个骗子办了丧事,只因为那个骗子没对他做过坏事,真君子也。如此看来今日什么博士、大学生被骗也是有传统的。
⑥印象最深刻的匡迥匡超人,大孝子一个,才学出众。
⑦狡诈奸猾的牛蒲郎的故事,感觉像是一个穷尽手段的奸雄。
至此,书读一半,但是兴趣高涨,虽然前期入境较难些,但读至今日,已是渐得其中趣处和引人入胜之点。
不愧吴敬梓先生尝尽人生百态,饱经世事沧桑后终十余年之作,现在观鲁迅先生的“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的评论,方觉其见解之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