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DF在线转换  >  报告  >  工作总结

宁陕县脱贫攻坚凝聚力量奔小康工作总结

宁陕县城航拍。杨宁摄宁陕县四亩地镇载歌载舞搬新家。杨宁摄每个月宁陕小学都会给农村的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 杨宁摄宁陕县皇冠镇兴隆村贫困户黄忠堂在蜂场查看蜂箱。 杨宁摄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举行插秧节…小编为您整理了《宁陕县脱贫攻坚凝聚力量奔小康工作总结》,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在青山拥翠、碧水环绕的秦岭南麓,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那就是风光旖旎、集秦风楚韵于一身的宁陕县。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经济社会虽得到长足发展,但因受山大沟深坡陡、土地碎片化等自然条件影响,欠发达、后发展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属于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自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时刻不敢有丝毫懈怠,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把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宁陕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子。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减贫6808户19606人,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至1.04%,连续四年获得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三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2019年底全县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党员干部冲在前

  在皇冠镇南京坪村驻村的几年间,第一书记刘戈飞为村里做了很多事,但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新民风建设。从2017年底开始,他在南京坪村以优良家风正德树人、淳化民风,以树立健康家庭价值观为突破,开展“立”家风、“评”家风、“晒”家风、续“族谱”系列活动。

  具体做法是,南京坪村村委会先让村民自己写下自己的家风家训,然后在刘戈飞的派出单位——皇冠山保护区管理局的包帮配合下,邀请书法家将它活现于纸香笔墨中,装裱后由驻村工作队、村“三委”送至村民厅堂。

  为什么需要这么郑重其事的让村民写家训,这一切还得从刘戈飞2014年入村后的所见所闻说起。“那时候,我们评个贫困户,马上就有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人来评选,但他们其实并不符合条件;或者贫困户按照政策申领了补助后,村里马上有人就来质问我们为啥不给其他人发。总之,我经过调研后认为,扶贫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扶志,老百姓志气有了,产业才好发展!”刘戈飞说。

  事实证明,刘戈飞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南京坪村以点到面,从部分群众再逐步到全覆盖,通过有形家风家训的融炼,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力地助推了村子的脱贫攻坚。

  村风好了,产业又当如何发展?刘戈飞给出的答案是做强党支部。作为该村驻村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严格要求驻村工作队员,并以身作则,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2天,杜绝挂名、“走读”等现象,让包村干部真正扎根南京坪村。他要求该村党员干部长期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活动,认真落实“党支部+X+脱贫”模式,严格“一事一议”、明确重大事项决策的内容和程序,杜绝“一言堂”,使村干部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扎实开展交友帮扶工作,凝聚起齐抓共管扶贫的强大合力。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刘戈飞牵头实施农家旅游带动贫困户项目,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其中。在刘戈飞的协调之下,南京坪村争取到了“世界自然基金皇冠镇生态旅游联合管理与社区参与式可持续发展旅游示范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并成立了旅游协会,建立了网络销售平台,成立了中药材种植、猪牛羊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聘请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及当地种植、养殖“土”专家对南京坪村农户开展农家旅游、农产品开发、种养殖业进行培训。

  刘戈飞是宁陕县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洗礼下,宁陕县的广大干部最大的变化便是实现了由“被动帮扶”到“荣辱与共”的大转变。宁陕县委以党建引领作为保障,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探索建立“帮扶单位竭力帮、全体干部尽责帮、社会各界用情帮,领导带头干、干部扎实干、群众主动干”的“三帮三干”脱贫攻坚机制,培养了一支政治强、能吃苦、勇创新、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一套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识别和使用干部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基础保障暖民生

  “变变变,猜猜看这是什么?”4月8日,在宁陕县城关镇一处廉租房内,一名养育师正耐心地引导着一名2岁大的小女孩学习绘本。小女孩比较害羞,翻起绘本来还并不是很熟练,而她4岁的姐姐则稍显活泼,对眼前的一切一点都不陌生,时不时就熟练地玩起养育师带来的其他益智玩具。此时,她们的妈妈张小丽也在她们身边,细心地听着养育师的教学方法。

  廉租房内空间并不大,装修也很简陋,但这并不妨碍作为贫困户的张小丽一家享受宁陕县为全县低龄孩子们打造的早教课程。养育师名叫邵国珍,来自宁陕县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最近因为疫情影响,中心暂时不对外开放,她和她的同事就改为亲自上门和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每天为全县0至3岁的儿童上早教课。

  “我们活动中心里的各种玩具,看起来常见,实际上能锻炼宝宝的胆量、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在活动中心,邵国珍介绍道,课程室的柜子里放着上课用的教具,按照月龄分类放置。

  由于交通不便、人居分散,且经济相对落后,宁陕当地儿童早期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大量研究表明,0至3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发展状况影响着儿童未来。但在贫困山区,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不知道怎么科学地抚育幼儿。”宁陕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说。

  为了解决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宁陕县积极争取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在全国率先启动“养育未来”整县推进项目,为全县1400余名0至3岁婴幼儿及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支持,建成25个早教中心(服务点),实现镇村早教服务全覆盖,成为时尚亮点,填补了贫困地区婴幼儿早教空白,从根本上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

  “养育未来”是宁陕县在脱贫攻坚中保障基础民生的一部分,在贯彻精准方略、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民生改善中,宁陕县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针对一些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县域内看不好、县域外看不起”的实际,探索建立了“四三二一”防范因病返贫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金和实施危重病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在县域外的无缝对接,既救急又救命。去年以来,15个贫困家庭15人次享受大病转外就医支持,其中直接支付应急保障金9笔30.3万元,间接承诺担保6人次,15个贫困家庭县域外就医免交押金80余万元,3个贫困家庭5人次解决长期就医治疗费44万元。

  针对无法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集中供养的独居老人和失能群众,宁陕县积极探索低偿社会托养,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家庭子女面临照顾老人和外出务工不可兼得的难题;精准实施养老保障,建成“一中心六区域”敬老院7所,实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目前有878名“五保”老人居住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82.1%,居陕西省前列、安康市第一。

  特色产业富山民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产业问题解决了,后续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把抓好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持之以恒抓好产业扶贫。

  现年50岁的贫困户王兴军家住梅子镇生凤村,受地形地势限制,以他为代表的村里人过去农业生产可以说是刀耕火种的水平,犁地只能各家自行掏150块钱一亩的价钱租用耕牛。过去养蜂用的是当地传统的“棒棒筒”,就是一根木头中间掏个洞模拟自然蜂巢,一年只能取一次蜂蜜。

  原始的耕作方式,让村子人一直受穷。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王兴军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重新建立了自己家的产业结构。首先是种植业,他从种粮食作物改为了种经济作物天麻。起初他并不会种,但在加入村上的合作社之后,他的种植全程有了专家指导,来自县农业局专家不仅向全村人进行了现场教学,更是“24小时在线”,随时在电话中向他们答疑解惑。2016年,王兴军一家仅天麻收入便达到了3万元,顺利实现脱贫。其次,王兴军还重新学习养蜂知识,改变了过去养蜂“全靠自然”的方式,目前在他的天麻种植基地旁边,放了24个蜂箱,全家收入又有了一份保障。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肯定是不可能再返贫了!”王兴军说。2017年,他们一家四口在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县城的新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市场需求,宁陕县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让产业项目支撑精准脱贫,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食用菌、天麻、魔芋、猪苓为主的种植业和以中蜂、林麝、梅花鹿为主的养殖业等绿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核桃15.7万亩、板栗21万亩、食用菌960万袋、天麻280万窝、魔芋2.38万亩、猪苓450万窝、中蜂2.4万箱、林麝653头、梅花鹿530头的产业规模,实现扶贫产业到户全覆盖,形成了产业支撑脱贫增收的良好态势。

  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打造了诸如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协会+农户的“元潭模式”、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和景区依托型的“八亩模式”,有2752名群众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当中,带动了584户1806名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61个“协会+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之一,被原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6年至2018年以来,宁陕县通过旅游业直接带动了467户、1401人贫困人口脱贫,分别占全县三年脱贫2440户、7320人的19.1%、19.13%。在旅游带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宁陕县积极打造出了旅游脱贫的新模式。累计建成社区工厂21个,让1997名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建筑、护河、护路、护林、保洁等系统中实现就近就业,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自强不息新风尚

  4月的宁陕,大山披绿,太阳照在人身上暖乎乎的。在宁陕县中心敬老院,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每天都会在天气好的时候,让工作人员把他推出来晒太阳,但与敬老院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晒太阳之余,两手却并不闲着,飞快地穿针引线,加班加点地完成自己手里的刺绣作品《红楼梦十二金钗》。

  男子名叫张朝兵,出生于1971年,是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人,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2006年,张朝兵因上山劳作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高位截瘫。2009年,家庭生变,只留下他和儿子过活,可谓雪上加霜。那时,张朝兵只能依靠政府每月发放的补助金勉强维持生活。

  2014年,宁陕县成立中心敬老院,张朝兵被列入首批入住名单。 2016年,县失能托养中心成立,张朝兵随之入住失能托养中心,并遇到了一位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朋友——何永龙。看着何永龙克服困难,绣出精美的十字绣工艺品并且已经小有名气时,张朝兵既开心又羡慕,于是,他就跟着何永龙一起学绣十字绣。何永龙耐心细致地教,张朝兵仅用8个月,就绣出了长4米的《清明上河图》。现在,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挂在失能托养中心的工艺品展示厅里,俨然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在这里不愁吃穿,虽然我们身体残疾了,但我们的精神没有残疾,我仍然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证明我能行。”张朝兵自豪地说。

  脱贫先脱穷根,这是宁陕县在脱贫攻坚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是扶贫攻坚中最难攻克的堡垒。宁陕县广集众智,创新模式,志智双扶,增强动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断进行新探索。通过深化“一教二奖三评四罚”扶贫扶志工作法和开展“五星村”竞赛活动,宁陕县引导村(社区)争当“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基层党建”星级村等措施,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发生了明显转变:从留在深山守贫穷转向走出深山寻富路;从消极、等待、抱怨变为积极、主动、努力;从以前“要我脱贫”变为现在“我要脱贫”,良好的民风、村风、乡风蔚然形成。

  此外,宁陕县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行为且屡教不改的,除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外,暂停其他帮扶措施,并指定帮教人员,制定具体帮教措施,引导督促直至其转化为止。自奖罚机制完善以来,全县帮教转化后进典型有90多人,从而树立起鲜明的价值导向,激发出主动脱贫的志气。

  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说:“概括起来,宁陕县脱贫攻坚成绩的取得可以归结为,要以产业为根本,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以扶志扶智为前提,打开贫困群众‘心结’;要以坚守绿水青山为底线,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要以责任感情为抓手,强化攻坚作风建设;要以夯实党建为核心,深化‘党建+脱贫’双推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