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交卷时刻,面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一辆辆“豪车”正在朝着共同富裕高歌猛进、一辆辆“豪车”正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愿景极速飞驰。
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要熟练掌握“驾驶本领”,在当好脱贫奔康“驾驶员”这件事上,做到“驾驶平稳、速度得当、遵守规则、按时到达”,充分发挥头雁作用,落实随车甘雨。
踩好“刹车板”,才能“一键启动”。恪守政治规矩就是脱贫奔康的“脚踏板”,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想脱贫奔康的车辆开得走,就必须在学习理论知识、夯实自身信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踩紧踩实踩住,才能确保脱贫奔康的“豪车”启动成功,这个先决条件掌握不好,在困难面前就看不到希望、在诱惑面前就守不住廉洁、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就摸不准要领。恪守政治规矩不是“紧箍咒”,而是“三根救命毫毛”,是脱贫奔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以有效避免“想当然的干,把工作干错”和“吃力不讨好的干,把信心干丢”。
调准“后视镜”,才能“顾前顾后”。拓宽政治视野就是脱贫奔康的“后视镜”,要学会在十字路口转头看一下两边、看一下后面,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断开展返贫监测,既要向前冲锋,又要“回头看”“回头帮”,不能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扶贫工作,脱贫过后又很快返贫。在低保兜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技术扶贫上多花心思,要把脱贫奔康工作当做是一项长久的民生工程。看见有群众落下了要敢于“停车”拉一把;看见问题暴露了,要敢于“熄火”抓整改。脱贫奔康的“豪车”不能落下一人,更不能破烂不堪、摇摇晃晃。
端稳“方向盘”,才能“路线不偏”。严守政治路线就是脱贫奔康的“方向盘”,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既不能“压线”“越线”,更不能企图寻找权力寻租空间。“打肿脸充胖子”的工作方式,不叫负重前行、超常发挥,而是胡干乱干。各级党组织“一把手”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时刻对标补短,时刻校准路线,保证政策落地落实原汁原味。乱打方向盘会翻车、执拗不打方向盘会撞车,什么时候转、怎么转、往哪里转,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会议精神、政策文件就是指导,就是开往脱贫奔康的路线图。
控住“发动机”,才能“有的放矢”。保障政治目标就是脱贫奔康的“发动机”,认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精准发力,集中力量攻克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也就是说,脱贫奔康奔的是小康社会的质量,是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这是工作的源动力。“一把手”不能搞办公室扶贫、汇报扶贫,要在项目落实、课题调研、问题解决上进村落、进家门,了解贫困人口的急切需要是什么,当前困难有哪些,一项一项抓落实、一铁铲一铁铲的化解,在不断解决矛盾与困难中,带动辖区群众稳步前行。
打亮“转弯灯”,才能“弯道超车”。注重政治效用就是脱贫奔康的“转弯灯”,做到稳中求进、稳中能进、稳中有进,不断打造脱贫攻坚中的工作亮点、闪点,为人才培养、城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领域积累宝贵的先进经验、工作方法。脱贫攻坚涉及贫困人口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人居环境整治、扶贫扶志扶智这些硬骨头,就要用软功夫去磨、去泡,才看得见效果。“一把手”要有比优赶超的冲劲,敢于把辖区的脱贫实绩拿出来晒一晒、拿出去比一比,打开门去学习、关上门来努力,优化本地区做的好的地方、改善做的不好的地方。率先完成了脱贫减贫任务的地区,要更细致的开展返贫监测,在解决相对贫困上开展思考,继续向攀登更高的山峰。
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要熟练掌握“驾驶本领”,跟随党中央的步伐,保证辖区人民群众同步全国踏入小康社会,完成史无前例的脱贫任务,在人类脱贫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突出短板在“三农”,重中之重在脱贫,本质是做好群众工作。民心顺则百事顺,民众安则百事安。但是,有的扶贫干部畏苦畏难,“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工作浮于表面、敷衍了事。我们唯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密切党群关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才能一呼百应,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面对面,亲情互动增进“鱼水情”。“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愿不愿积极面对群众,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党员干部进门入户,走到哪里,无论凳子干不干净都先坐下来;群众递上一杯水,无论杯子干不干净都先双手接过来当面喝一口;群众拉着我的手,无论手上有无泥巴,群众不放我不放。党员干部要常进百姓门、熟知百姓事、勤帮百姓忙,亲情互动,消除隔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建立党群干群“鱼水深情”。要面对面听取群众建议,用“拉家常”的方式听取群众的真心话,让群众说自己想说的话,办自己满意的事。
心贴心,换位思考搭建“连心桥”。“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党员干部要坚持换位思考,站稳群众立场,自问“如果我是群众,我会不会接受?怎样才能接受?”要力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美同心圆,要走村入户宣讲政策、释疑解惑,搭建干群“连心桥”。坚持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亲情服务,将扶贫政策宣传到位,妥善处理脱贫攻坚难题,做到扶贫先扶志,用实际行动感化群众,促使自觉放弃“等、靠、要”思想,增强内生动力,营造脱贫奔康路上挽臂而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打实,主动作为解决“真难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集结号已吹响,全面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有担当的宽肩膀、铁肩膀,越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啃硬骨头、争当主攻手、打好主动仗。脱贫攻坚不能大呼隆、走形式,要清单化管理、精准化推进,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大力倡导“智圆行简、实心实政”的工作作风,推进工作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雷厉风行、见底见效。要实打实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听到群众“真声音”,找到烦心“真问题”,解决群众“真难题”。
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中党员干部都是“赶考者”,把群众工作落细落实,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就能经得起这场历史考验,就能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赶考”答卷。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3]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江西省都昌县工业经济联合会党组织,立足“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四项职能,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内外兼修”优服务、“牵线搭桥”促发展、“主动出击”解难题等硬举措,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实现企业和贫困户携手共奔“小康路”。
“内外兼修”优服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支部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依托微信、QQ群等新媒体方式和“主题党日活动”载体,组织会员认真学习扶贫领域相关知识,了解贫困户所需所求和脱贫标准,增强自身助脱贫的“真本领”。定期举办“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聘请专家教授作主旨演讲等活动,壮大发展会员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的“企业之家、党员之家”。
“牵线搭桥”促发展。坚持“四服”职能,围绕都昌县打好“四张牌”发展战略,当好政企的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借助都昌商会平台,建立1个党支部、多名企业家的“1+N”模式的红色招商引资团,主动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就业。同时,联合县就业局、用工企业、乡镇等单位举办“2+N+N”模式的“春风行动”,实现企业用工“慌”和贫困户就业“难”的有效对接,确保新招员工进得来、用得上,有效拓宽贫困户收入途径,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县工经联党支部先后引进30家企业成功入驻都昌县园区,解决9300余人就业难题,培训4635人次。
“主动出击”解难题。树立服务企业的鲜明导向,主动履行社会服务责任,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和生产难题,确保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做得大、有成效。县工经联党支部建立“季度走访日”制度,每季度组织会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生产运行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和诉求,帮助企业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成立联合会爱心基金,开展走访慰问、金秋助学、精准扶贫等。充分发挥党员会员的示范带动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挂村帮扶活动,组织号召党员会员参加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近年来,开展企业走访966家次,协调解决问题62件,投入帮扶资金78万元。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4]
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一个普通的农村,王姓聚族而居,430多户,我家便在其中。
鼠年的春节,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与往年相比显得有些特别。虽然相互间少了串门拜年的热闹,却依然少不了亲人彼此守望的关切。家族微信群里热聊的是:八弟新添的千金、二妹新买的小车、大妹乔迁的新居…….顺着兄妹们家长里短的话题,忽然感觉到:社会越是现代化,越是创新变革和快速发展,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人们就会变得频频回眸,去捡拾一路狂奔中那些可能忽略掉的精彩细节。
“家是最小国”。那么,站在2020年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回头来看我家,又处于什么状况呢?
一、 家族人口状况
曾祖开枝散叶,育有5子,老四便是我家爷爷。从爷爷奶奶开始算起,到现在共22户69人。爷爷奶奶(均已去世)育有5男1女,主要为上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初出生,加上各自配偶共6户12人。父辈6对夫妻生育10男7女,主要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末——80年代末出生,加上各自配偶,除去因病早逝者2人,现共有16户30人。我辈16户生育12男15女,共27人,目前仅1女外嫁成家。由此可见:爷爷奶奶有6个孩子,父辈平均每对夫妻生育2.8个孩子,而我辈则为1.68个。
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育,生育观念的变化,不也正是这个时代不断经受思想洗礼,推进波澜壮阔改革大潮中涌起的一朵美丽浪花!
二、 家庭常住地
该家族共22户。父辈6户12人均在农村。我辈16户中,4户14人居住农村,其余12户43人城镇安居,其中:户籍迁入城镇的9户31人。由此测算:该家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62.3%;即使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也达到44.9%。
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个家族竟然是以细细缓缓、轻轻慢慢的方式,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完成华丽转身!
三、 文化水平
69人中,以年满18周岁以上47人计算。父辈12人中:文盲2人,小学3人,初中4人,高中3人;我辈30人中:小学2人,初中5人,中专(高中)11人,大专8人,本科3人,硕士1人;孙辈27人中,5人年满18周岁,本科(含在读)3人,初中2人。总体上,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的达74%。尤其是我辈30人中,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的达76.6%,其中完成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达40%。
青萍之末有大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口结构,起于草根阶层,难道不正是知识化、智能型社会已经开启的先声?
四、 就业及家产情况
父辈6户12人中:仅1人民办教师转正,其余均务农,6户均在农村建有3层以上楼房自住。我辈16户30人中:行政事业单位工作11人,经商办企业12人,城镇务工6人,务农1人;16户拥有小汽车14辆,其中3户有2辆小汽车。在城镇居住的12户中,拥有商品房19套,其中6户有2套房;4户14人居住农村的,均在农村建有3层以上楼房自住,其中2户建有别墅。22户中,最富裕家庭在城里拥有2房2车;最困难的1户2人虽因年老体弱被评为低保贫困户,却也衣食无忧。
由此可见,这个家族是典型的橄榄型结构,虽没有大富大贵,却都有能力选择体面的工作和有尊严的生活!
几组小数据,映见大时代。以上四点虽不全面,却都凸显出数量、速度已让位于求美、求好的全面小康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农村跨入全面小康的真实的一个侧面。
“国是千万家”。作为“千万家”中的一个样本,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家族在全村430多户中,仅为中等;而这个村在全县又处于中下水平。由此,小康成色如何?尤其是当前疫情冲击下全面小康既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想必你我都不言而喻!(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5]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表明,齐步“脱贫”已成为社会共识,要走好最后一公里,打通奔赴“小康”生活的最终通道,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础,铺好铺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道路,齐步实现“脱贫”摘帽共奔“小康”生活。
“锲而不舍,励志图强”,齐步走上“脱贫”路。“行百里者半九十。”现阶段是脱贫攻坚关键吃力期,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使出吃奶劲儿,从根源寻找问题,出谋划策鼓足干劲儿、巧劲儿解决难点,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全面脱贫要看齐,不能落下一户一人,要依靠好广大扶贫干部及贫困家庭、贫困人员聚心齐力战胜难点。扶贫干部要做到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农村干,同群众一起干,强化领头作用,使脱贫攻坚事业用好外在推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首先要从贫困群众思想上着手,从基础学习做起,破除“等、靠、要”思想壁垒,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维模式,激发内在动力齐步奋进,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把“输血式”扶贫发展成“造血式”扶贫,齐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和衷共济,举国一致”,齐步走上“小康”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全民要在温饱的基础上建成全面小康,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齐头并进步入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全面小康难点工作在乡镇、在农村,扶贫干部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小康路上做到不落一名老乡,不仅是在老乡增收上下苦功,还需满足老乡精神层面需求,满足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断丰富精神宣传教育,增加文艺益智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充分满足老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脱贫路上我们同舟共济,小康路上我们相倚为强,前进路上我们共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