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19岁,从师范毕业,要去一所边远的山村学校任教。那时候,有路,车少。偶有路过的货车,也要等待半天,却不一定能坐上,很多时候要碰运气。为了确保按时到校,于是我选择了步行。父亲将我送到前往学校的大路口,就回去了,因为家里的四头牛、十几只羊,还等着他回去喂养。我背着被褥,提着脸盆衣物等生活用品,经过四小时的跋涉,终于在天黑前赶到学校。因交通不便,每到周末或放假,我不能回家,就待在学校里。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自己独坐旗杆下读书的情景,周围绿树环绕,耳畔传来鸟鸣声,时间仿佛停止,却常能体会到读书之乐。
那年我24岁,要到教育学院脱产学习的时候,从家乡到城区通有整点客车。在学习期间,我可以一月回家一次。那时的310国道是一条沙土路,按部就班的客车整点出发,在山路上蜿蜒前行,身后总会留下一道尘土飞扬的“尾巴”。我至今不会忘记,每次坐车,汽车在川道上疾驰的情景,然后再翻越三道山梁,引擎一路轰鸣,人也因疲倦而昏昏沉沉。因学院位于城郊,为了出行方便,父亲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骑着那辆自行车,我走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厚重文明。后来毕业了,我进入一所中学任教的时候,“飞鸽”一直相伴,和我一起上下班。
那年我30岁,有了家庭,每天奔波在家校之间,生活的节奏好似拧紧的发条。为了赶时间,我买了一辆绿驹牌电动车。那时候,觉得出行从“鸽”到“驹”就是很大的进步,稍加油门,就一路轻尘,实现了电动化。
去年我40岁,周边的道路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道路升级改造,使客车能以每20分钟一辆的间隔按时到站,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从城区到家乡的客车、出租车鱼贯穿梭。小轿车也开入寻常百姓家,成了许多人的代步工具。这年9月,我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中端配置,驾驶起来也得心应手。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给出行带来巨大便利。
回首二十多年的交通发展,人在路上,道路设施在不断优化;人在路上,改革开放,让幸福的道路拓宽延长。静心回想:每一段路程的经历都不是多余的,而是在发展中积淀,在幸福中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