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这样的现象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并不少见:
1、健忘现象:一些题目,学生练习中订正对了,可后期出现类似题目时,学生思维又回到“原有状态”,出现第一次的错误。
2、陌生现象:课堂上一模一样做过的题目,练习中往往“得心应手”,而一旦遇到没有做过的题型或内容,就“愁眉苦脸”。
3、综合犯难现象:对每一节课的单项练习往往掌握不错,而遇到综合练习就理不清头绪,感觉“无从下手”。
面对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除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遗忘有关外,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的反思有更重要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内化才能产生效果。而学习又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全盘复制与同化,是有选择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自主生产的系统活动,学习者的主观反思被认为是这一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为此我们认为在提倡学习方式变革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懂”、“学活”、“会学”,就很有必要对学习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要让学生学会反思,首先需要学生有这样的意识。而所谓的反思意识,是指学习者有对自己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设想、想法或动机。所以,我提倡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
1、和教师一起反思。每节课后,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也有意识地想想:在这堂课的学习中,自己哪些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内容还需要加加工?与前几节课相比,哪些地方的学习方法比较好?
2、和同伴一起反思。教师应认识到,学会分析和反思别人的解释是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过程的必经之路。如当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或用此方法解决不了时,他们还能从其他人用直观(如图形)方法解题的观点中获益。为此,作为教师应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开展讨论会、设置反思日等,引导学生不仅主动回顾自己一个阶段来学习的状况,并在倾听和思考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反思。
3、和家长一起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注重家庭的教育力量,应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经常性地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效果做一些反思。
除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反思外,增设反思型的作业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课后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小发现、小探索型的作业;在低年级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把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告诉同学、家长。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反思意识就能一天天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