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省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以接续推进“十大行动”为统揽,全面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着力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突出思想引领,持续增强政治自觉
1.持续深化认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充分认识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持续保持攻坚态势。认真落实“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五级书记抓扶贫”“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夯实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坚持精准方略,聚焦全面打赢,稳定扶贫队伍,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扎实开展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夯实各级帮扶责任,不松劲、不懈怠、不厌战,持续提振决战决胜的精气神,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二、紧盯目标任务,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3.高质量完成减贫任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施策、重点帮扶、兜底保障,确保剩余2.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加大动态监测和持续帮扶力度,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
4.完善提升“三保障”水平。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重点排查教育、医疗、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等方面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完善。对非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深入排查,查漏补缺,全面提升保障水平。
5.补齐补强短板弱项。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为重点,举一反三,统筹做好考核评估和其他各类检查指出的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整体质量。认真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的各项任务,对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剩余脱贫任务相对较重的县、村分析研判,挂牌督战。加大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支持力度,提高脱贫成效。
三、推进“十大行动”,巩固脱贫成果
6.推进产业脱贫提质增效行动。按照“3+x”产业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打造高端双奶源基地、渭北塬区优质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秦岭高山特色菜、山区林区干杂果等产业板块,促进扶贫产业精准到村到户。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推广“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集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专项提升行动,提高依法规范管理水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权责明确、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
7.推进就业创业稳定增收行动。推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
岗位精准对接,做到“以需定培、以需定岗”。全面开展中长期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项目和资金,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就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一对一”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实现“零就业”贫困家庭清零。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特色手工艺等新业态发展村镇工厂,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8.推进易地搬迁安居乐业行动。加大旧宅基地腾退、拆除、复垦力度,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摸清全市集中安置点设施配套现状,配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排查搬迁户产业就业状况,落实产业就业扶持措施。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帮扶搬迁户发展
产业,减少“两头跑”现象。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和集中安置点建设村镇工厂等吸纳就业,真正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9.推进教育扶贫阳光助学行动。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加强流动学生动态管理,消除潜在失学、辍学因素。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施特殊困难儿童“春雨计划”,对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分类实施帮教助学。全面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科学编制农村学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依托城乡教育联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10.推进健康扶贫贴心惠民行动。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规范“一站式”结算服务,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加大大病专项救治力度,提高慢病签约服务质量,落实门诊特殊慢病救助政策。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规范村卫生室运行管理,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提升县镇村医疗服务水平。
11.推进兜底保障织网暖心行动。织牢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特殊群体、综合施策、组织协调等“六张网”,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落实渐退帮扶、分类施保政策。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启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工程,不断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扎实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工作机制,对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及时跟进实施临时救助。聚焦“病残”“孤老”“弱小”人群,扩大农村低保范围,不断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和带贫效益。
12.推进扶贫资产规范管理行动。对2020年以来各级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扶贫资产台账。按经营性扶贫资产、公益性扶贫资产和到户类扶贫资产进行分类,明晰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管权。完善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实行差异化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贫分配相结合,杜绝“一股
了之”“一分了之”,有效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水平。
13.推进金融扶贫持续跟进行动。对符合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能贷尽贷,切实满足信贷需求。严格规范贷款用途,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持续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加强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建立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补偿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用得好、可持续,巩固提升金融扶贫成果。
14.推进基础设施共管共享行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分类提升改造农村饮水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不稳定、调蓄能力不足、保证率不高等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提升用电保障水平,年内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覆盖率达到100%。健全道路畅通保障机制,推进通村公路“路长制”,全力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加快推进网络全域覆盖,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统筹整合农村现有各类岗位,健全管护制度,稳定管护队伍,强化农村公路、小型水利等“1+7”基础设施管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5.推进组织领导长效推进行动。持续强化市县党委统筹协调、
县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和镇村党组织落实责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建立动态监测防返贫工作机制,建立“六必访”制度,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用好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市、县(区)配套扶贫资金继续保持稳定,5个摘帽县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确保资金投入不减。健全双向发力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及时帮扶。
四、加大社会扶贫,凝聚工作合力
16.凝聚社会资源。持续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国企合力团、医疗资源下沉、教育“双百”工程、社会组织爱心扶贫行动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社会扶贫力度。
17.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采取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政府采购模式、政府主导建立消费扶贫交易市场的徐宝扶贫协作模式、各类企业销售扶贫产品的市场主体参与模式、中国社会扶贫网销售扶贫产品的专项模式“四种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贫困群众脱
贫增收。
五、坚持统筹兼顾,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水平
18.开展常态化调研指导。紧扣“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加强日常调研指导,帮助基层改进工作方法,发现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监管、驻村帮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19.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按照中省安排,对已摘帽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核实脱贫攻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重点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
20.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健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信息共享,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据比对与分析,提升扶贫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贫困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做好贫困监测和建档立卡数据的衔接,统筹做好数据应用。
21.强化驻村帮扶工作。加强基层一线帮扶队伍管理,建立第一书记选派长效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保持“四支队伍”、单位联村帮扶、干部联户扶贫责任不变,帮扶工作力量稳定。深化积分制管理,加大督查暗访力度,推动帮扶工作责任落实,取得新成效。
22.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开展扶贫干部培训,年内把县镇村扶贫干部轮训一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对长期坚守扶贫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扶贫干部,在干部任用、职级晋升中优先提拔使用。持续开展扶贫领城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六、做好总结宣传,建立长效机制
23.开展脱贫攻坚建档留史工作。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建立完善脱贫攻坚系统资料和档案,指导各县区、市级各部门深入挖掘典型经验和脱贫攻坚案例,系统梳理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为建立共和国脱贫攻坚档案提供经验和案例。
24.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宣传,突出脱贫成效,总结特色亮点。加大扶贫扶志力度,深化拓展“扶志六法”等经验,加强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大扶贫“项
目超市”“嵌入式”产业扶贫、中期技能培训就业、公益专岗助力脱贫等经验宣传力度,挖掘推介一批“喜玲式”自主脱贫先进典型,命名表彰一批“杨佩侃”式扶贫先进标兵,讲好宝鸡脱贫故事,提升宝鸡脱贫攻坚影响力。
25.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编制全市“十四五”扶贫规划,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提早谋划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