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DF在线转换  >  常用  >  其它

易地精准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经验总结材料

  • 其它
  • 2019-09-13 13:03:33

抓实产业促增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路子,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巩固提升烤烟、甘蔗、茶叶、核桃等传统产…小编为您整理了《易地精准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经验总结材料》,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易地精准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经验总结材料


    勐勐镇彝家村彝家大寨自然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以六项措施抓好落实,高位推进,顺利搬迁至上平掌集中安置。
    统筹规划定思路。搬迁点计划用地140亩,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好新村布局、民居设计、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确保规划设计既能充分融合彝族文化元素,又能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形成规划与环境相协调、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与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相衔接的格局。
    突出精准严整改。在搬迁过程中,由于政策学习把握不深不透,存在面积超标、举债建房、政策混用等问题,我们严格对标对表进行整改,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走偏、不走样。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建房面积超标21户90人(全部为一期),通过调整出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纳入农危改整改17户71人,平台公司认购整改3户15人、直系亲属联合建房整改1户4人;建房补助按户补助的53户200人,严格按照新政策执行;举债建房的34户129人,通过执行新的补助政策偿还贷款整改18户90人、发展产业及增加务工收入争取年内偿还贷款整改16户39人;未建新拆旧的53户200人待新居建成并验收后拆旧复绿(垦)。二期在建的49户严格按标准控制建房面积,实现不举债建房。
    抓实产业促增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路子,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巩固提升烤烟、甘蔗、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贫困户种植烤烟640亩,人均可增收420元;新增甘蔗盖膜80亩,人均可增收90元;继续抓实1650亩核桃、350亩茶叶的管护和提升,人均可增收120元;加快培育小区域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菜豆等冷凉蔬菜148亩,人均可增收300元;种植核桃150亩,杨梅、车厘子等经济林果200亩,引进人工菌试种20亩,确保贫困户人均产业化基地达10亩以上,解决贫困户长期增收问题。加大对“短平快”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扶持贫困户养牛45头,发放能繁母猪72头,发展茶地养鸡2000余只,实现贫困户项目产业带动全覆盖,人均可增收320元。通过以上措施,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强化基础优环境。按照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抓实“七改三清”的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内主干道建设有序推进,人饮水利工程和线路配电工程基本完成,文化、卫生及党员活动多功能室已完成主体施工。探索实施“海绵村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入户路、农家庭院、污水处理系统等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计划建设公厕2个、垃圾池2个,建成日处理垃圾2吨的垃圾焚烧炉1个,可覆盖安置点周边5个行政村715户农户,按照每户每月10元的标准收取费用,聘请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垃圾清运及焚烧处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整洁,把搬迁点建设成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
    固本强基抓党建。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以“基层党建提升年”为抓手,在安置点成立上平掌党支部,组建理事会,构建起“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做到脱贫攻坚开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群众主体添动力。推行“双承诺”,做实“挂包帮”,市县镇三级挂包单位64名干部挂钩帮扶70户贫困户,承诺事项826件,已履诺242件。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扎实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围绕农村建筑技术、种养殖技术和新生活习惯养成等内容开展培训4期700余人次。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强化群众的感恩之心和共建美丽宜居新村寨的主体意识。积极推广“六个共同”经验,充分发挥“村民互助组”作用,群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投工投劳1200余人次,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