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将就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位置,立足“扶贫专班、技能培训、专场招聘、公益岗位安置、本土企业吸纳”五个载体,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
公式服务平台四级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以基层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到服务平台四级全覆盖,以确保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与此相应,我市行政村全部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制定了专门的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就业网络连接至村,并落实至少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从制度、硬件、人员和经费上保证了基层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确保基层工作“有人干、有质量”。同时,我市将农村劳动力实名登记和精准扶贫对象信息更新纳入基础工作的重点任务,按照“一村一册、一人一表”和“村不漏社、社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调查登记方法,指导各村逐社逐户上门走访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做到季度动态更新数据。
公式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我市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通过强化培训提能,以确保“一人就业脱贫一户”。
对此,我市注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简化审批申报程序,增强培训实效,依托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送培训到企业、村社、农户;搭建各类就业平台,帮助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我市还结合“智能终端”企业人力资源招募、“春风行动”“三八”节等,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组织企业开展送岗位下乡。针对有劳力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就业。目前已建成就业扶贫基地1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81人。
此外,我市还开发公路养护、保洁保绿、治安巡逻、森林看护、乡村道路维护等农村公益性岗位,针对劳动力较弱,无法实现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实施托底安置,每人每年补贴4800元以上。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129个,安置贫困劳动力9750人。
公式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
如何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对此,我市一方面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本土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646人,农合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4194人,促进贫困劳动力创业996人。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我市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对于区位条件较好的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就地新建;对于部分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偏远村,采取“大村带小村”的模式,在条件较好的乡镇集中建设;对于愿意抱团取暖的村,灵活采取“小组团”模式建设;对于已有小微企业入驻的村,鼓励利用现有企业整合建设。
我市还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等群体纳入创业担保贷款对象,取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条件限制,推进落实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取消反担保,简化贷款流程,缩短审贷时间;建立各类创业孵化载体,按照“以政府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拎包入驻、场租补贴、创业咨询、投融资服务、项目推荐、策划营销等全方位创业服务;鼓励依靠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引入旅游、加工、电商等业态,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