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底子,精准识别。始终瞄准贫困人口,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抓班子,合力攻坚。…小编为您整理了《党支部脱贫攻艰经验交流材料汇总 4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党支部脱贫攻艰经验交流材料汇总1
聚焦重点 瞄准对象 精准发力
云县扶贫扶智先行
云县聚焦重点,瞄准对象,精准发力,“四下功夫”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着力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下功夫。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发展3年行动计划,加大贫困乡(镇)、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力度。2016年,投资750多万元完成3个贫困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全县幼儿入园率达74.01%。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全县校舍建设累计开工11.41万平方米,占下达任务的95.89%;竣工7.34万平方米,占下达任务的61.18%;完成设备采购0.29亿元,占下达任务的100%。运动场开工建设2.13万平方米,占下达任务的100%。巩固提升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继续升级改造信息化设施设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全覆盖”。
着力在落实好教育资助政策上下功夫。为解决部分群众对教育惠民政策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等问题,在进村入户宣传、大会小会宣讲的基础上,云县教育局印发5万份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卡,对教育惠民政策进行系统的宣传。宣传卡收录当前国家、省、市实施的共5大项15小项教育惠民政策,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4个阶段的所有资助项目。通过发放宣传卡,让群众对教育惠民政策做到“四个明白”,即明白项目、明白标准、明白对象、明白程序。精准聚焦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实现贫困生资助、生源地大学生贷款等领域的教育扶贫精准实施。2016年,全县拨付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经费26.1万元,以每生每年300元的标准补助幼儿870名。拨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3640万元。拨付营养餐改善计划资金4400.76万元。拨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314万元;拨付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免杂费资金17.43万元;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97.4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27人,资金1307.88万元。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到国家奖补资金,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都能得到资助。
着力在师资培养上下功夫。全面统筹,认真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统筹考虑县域内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分年度制定教师招聘计划,并严格按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组织教师招聘。近3年来,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新补充教师412名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放开乡(镇)基层中学副高级职称评聘;积极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农村学校教师补贴、乡(镇)岗位补贴和连片特困地区教师岗位生活补贴,教师待遇大幅提升,有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乡(镇)支教, 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轮岗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坚持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制度,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年度县财政预算,多渠道、全领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培训覆盖100%。目前,全县有特级教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9名,市级骨干教师71名,县级骨干教师38名。
着力在贫困乡村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功夫。完善以县高级职业中学为主体、以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需求,按照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设置专业,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功能,做好返乡在乡农民工、企业在职职工、农村妇女的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及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6年,围绕“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云县教育局组织乡土人才培训335人(次)。
党支部脱贫攻艰经验交流材料汇总2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临翔区以“六个抓手”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抓底子,精准识别。始终瞄准贫困人口,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抓班子,合力攻坚。实行区级机关、部门包村,领导干部联户结对帮扶贫困户,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乡镇整合人员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合力帮助群众脱贫出谋划策;抓房子,用好政策。出台危房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引导群众用好政策互帮互建;抓脑子,提升技能。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帮助贫困群众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抓票子,夯实产业基础。引导贫困户立足自身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大力发展烤烟、生态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抓“面子”,扮靓美丽乡村。将农村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
党支部脱贫攻艰经验交流材料汇总3
保护与发展并重 生态与经济双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顾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余村调研,在与干部群众座谈,听说余村人关了污染环境的矿山、打算发展旅游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十多年来,余村切实转变发展思路,致力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领村民集中精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成功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级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重视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得以和谐共生,实现了互惠互利。如重庆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围绕增强森林生态综合功能和产出效益,持续推进绿化提升行动,永川区巴岳山山脉的永川国有林场张家湾林区,一片桢楠林,让曾经的荒山焕发生机;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福州市连江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经验和创新水系综合治理经验被选为典型经验……一系列生态与经济双赢典型案例的报道,让人们更加坚定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双赢,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让“刚性约束”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保节约机制,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的,优先予以提拔使用、评先评优,既督促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又让领导干部有创新破难的勇气和干劲,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同时,需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强化环境治理执法监督领域的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既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凝聚群众磅礴力量,推动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有机融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生态保护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勇于同破坏生态的不文明现象“叫板”,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探索生态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农产品有机化、无害化和绿色化开发的有效途径,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党支部脱贫攻艰经验交流材料汇总4
做好群众工作要有“温度
群众工作是党的事业成长基础,是激发党和人民群众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是实现党和人民密切联系的力量源泉。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始终确保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畅通,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把准“温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如何把准火候,控制“温度”呢?这便是为人处世的学问了。温度太高,让人仰视,觉得高不可攀;温度过低,使人心凉,感到受到漠视。为此,我们要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温度”做群众工作,干部不把自己当“官”看,对群众才会有真情、有深情,才会眼里装着群众,心里记挂群众,把群众的冷暖安危尽收眼底。
以百姓事为事,群众工作才有温度。“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比如:群众产业发展、就学就医、就业增收、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事为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论是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还是疫情防控工作都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以群众利益为目标,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不摆架子、不打官腔,不说套话、“官话”推脱敷衍群众,要用真情实感换来群众的真心拥护,让履职尽责变得有温度。
以百姓心为心,群众工作才有温度。“常怀为民之心,常兴为民之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情昭告全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当成自家人,实实在在、真心实意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员干部的“温度”;要坚持“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工作的着力点就放在哪里”,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让群众工作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群众点题”的攻坚项目、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切实解决一批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才能成为群众的“真心人”。
以百姓情为情,群众工作才有温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时候,让老百姓于细微处感受到温度并不一定要有轰轰烈烈的成绩,进门前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句问候,办理业务时的一句提醒,让老百姓感受到的都是满满的温度。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为民服务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尽心尽责,要有笑容,要让我们的服务变得有“温度”。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对干部才会有感情。作为党员干部,要打心眼里尊重广大群众,把群众当作我们的衣食父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微笑服务”践行好、履行好,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转变为民服务的方式和思维,变群众找上门服务为主动送服务上门,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百姓情为情,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以百姓利为利,群众工作才有温度。“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作为党员干部,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面对群众来办事,不能说在口头、停到纸上、流于形式,要做到不推脱、不“打太极”,坚决杜绝懒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发生。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正把党的发展和群众的疾苦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去,让一言一语有措施,让好政策好方法落地生根,让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