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DF在线转换  >  常用  >  其它

地摊经济保就业保民生心得感受

  • 其它
  • 2020-11-18 20:00:08



  最近,“地摊经济”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受疫情影响,成都市结合实际,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在短时间内增加了10万人以上的就业。对此,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间,“地摊经济”引发广泛热议,有人极力主张恢复“地摊经济”,有人则担心城市治理出现反弹,如何才能找准民生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点,这就成为了一道综合治理题。

  “地摊经济”考验治理水平。“地摊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沿街经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服务,通过这些流动摊点,让市民感受到了久违的城市烟火气息,让更多人实现了灵活就业,正因如此,“地摊经济”才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这些流动的小地摊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许多地方陆续取缔了“地摊经济”,而让城管与游商小贩成为了“冤家对头”。显然,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属于守旧思维。从成都市的例子来看,只要做好前瞻性管理,做到示范引导,就能激发地摊经济的活力。

  “地摊经济”彰显治理智慧。“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在“地摊经济”中也必须要有这种收放适度、进退裕如的智慧与能力。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注重规范化、智慧化,也要注重人性化和接地气。城市的发展要充分彰显多样性和包容性,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与厚度。对城市管理要逐渐从“严管重罚”向“精细服务、严格管理”转化,要结合实际,推出分时分类分区管理,通过设置规定时间、规定区域的方式进行疏导,让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实现相融相生。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基层社会治理,都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收放自如、进退裕如,切忌生搬硬套,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激活“地摊经济”,关键要把握城市管理与民生发展这个平衡度,既要让地摊经济充满人情味,也要让城市管理井然有序,二者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

  “地摊经济”凸出治理创新。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既要贯彻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也要主动探索实践,更要主动求新求变。在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善于开拓创新。成都市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允许商贩占道经营,做到了精准施策敢担当,打破常规思维,坚持柔性监管、审慎监管。正是这种城市管理的创新微调,激活了市民的就业热情,带动了经济发展,引发了社会关注。近日,该市在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提档升级,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机制、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机制等,更加深入推进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在城市管理领域落实落地,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激活地摊经济的内生动力。传统的经济模式,加上治理创新,就能激发强大的生机活力。善于用好改革创新的金手指,就能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路。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的意见》对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重点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指明了方向。新常态下如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切实抓好全年粮食生产。粮食稳,天下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深化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突出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引导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健全粮食大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粮食深加工研发、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科学布局、鼓励中央厨房的投资与建设,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助力农民增收。

  第二,切实抓好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划定重要农产品功能区,推进功能区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地方优质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鼓励支持带动力强、自身形象好的电子商务企业进农村,支持邮政和快递业务延伸至农村,加快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建设,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同时,供销联社要协同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进行超前谋划、组织开展“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等系列对接活动,点对点的无缝衔接,确保疫情防控下重要农产品和优质绿色农产品量足价稳,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第三,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常言道:“猪粮安天下”,因此,要像抓粮食生产那样抓生猪生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取消各地方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繁育优良生猪,支持“猪沼菜”种养循环模式,提高养殖场粪污处理水平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饲料供应和防疫体系建设,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并力求在恢复生猪生产中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弥补疫情期间部分农产品滞销引起的问题,要加快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综合施策,切实抓好奶业、禽类、畜类及海产品生产经营,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全力做好当前农民工返城复业保障工作。各地应全方位开通服务农民工外出返城复业的绿色通道,建立农民工外出返城复业“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协作机制,支持企业通过专车接送等方式帮助农民工返城复业,严格落实健康证明互认,全方位做好返城复业服务保障工作,将农民工就业输出、输入地以及用工企业组织农民工返城复工的成效及时通报,纳入年度考核,并予以奖励。推动农民工返城复工,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同时,也增加农民工等劳动群体收入。

  第五,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暂时无法外出,要鼓励企业吸纳这部分群体就业,通过网上招聘会、网上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形式,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各地也应积极推出措施,围绕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等重点工作,与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相结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建立运行流畅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更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工匠”人才,引导他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带动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第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深化改革中要厚植“三农”发展优势,加强管理,依法运行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应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实打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村级股份制经济改革的“红利”。

  第七,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等重要工作所涉及的工程项目建设,在各项目手续完备的基础上,简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倡导隶属于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村集体施工企业中标施工,直接带动村民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要以农村“三块地”改革政策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有序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鼓励农民工、城市各类人才、大学生等群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有实力、带动能力强、有乡村振兴责任担当、社会信誉好的企业可通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房屋财产性收入、就业工资性收入同步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