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DF在线转换  >  常用  >  其它

取得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54篇

  • 其它
  • 2015-06-02 05:16:07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1]

  近日,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切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首要要素就是要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着力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筑牢决胜小康决战脱贫的“组织基石”。
  要以“讲政治”夯实基底。讲政治是党员干部最鲜明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忠诚于组织,在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组织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政治坚定是第一要求,必须在讲政治的道路上走在前、作表率。组工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模范地绝对忠诚于党。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永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要以“重公道”垒强筋骨。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核心素质、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大家看组织部,主要看这一条。”公道正派直接体现着组工干部对党的忠诚,组工干部要站在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干部负责的高度,克服好人主义,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出于公心、秉公用权,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不能“以地域划线”“以人划线”,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的恶劣作风,争当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营造者和维护者;要有不计得失的气节、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忧,不为个人得失所困,为干部说公道话;要始终保持平静、平和、平实的心态,甘为人梯,乐于“成人之美”,以看到、帮助党的干部健康成长为荣,在平凡的岗位作出默默的奉献。
  要以“业务精”浇铸成形。“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是组织部工作最真实的写照。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组工干部要有“安专迷”精神,做到开口能讲、提笔能写、撸袖能干,在自我提升和专注主业的过程中做好扛起重任的准备。一是有自我提升的迫切感。组工干部的学习就应该比其他干部严格、刻苦,要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孜孜不倦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多问多学,缺什么补什么,练就过硬本领,争做“组工匠人”。二是有专注主业的韧劲。组工干部的主业就是抓党建。组工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的“落实者”“操作员”,要安得下心倾情投入本职工作,多思考、多到基层走访调研,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琢磨透、弄明白,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专门家”和“政策通”。
  要以“作风好”持续加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有心师事者,当以规矩入,再以规矩出。这句话用在组工干部身上同样适合。对组工干部来说,纪律规矩是“顶梁柱”,组工干部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自觉地讲作风、守纪律,把严于律己作为安身立命从政之本,懂得自我约束,以良好表率树人,以优良作风赢得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大力发扬组工干部敢于吃苦、甘为人梯、甘于服务,工作上不拈轻怕重,对岗位不挑肥拣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优良传统,使组工干部队伍成为作风最正的过硬队伍。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2]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1月19日下午他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历史上,佤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怒族曾是我国极为贫困的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居无定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称之为直过民族。
  漫长的历史上,直过民族仿佛生活在凝固的时光中,社会发育迟缓。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相对其他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更深、基础设施更落后,生活方式粗放,市场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贫困发生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直过民族直奔全面小康。
  党中央始终关心、高度重视直过民族的发展建设。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驻村帮扶、对口帮扶、东西协作……来自四面八方的帮扶资源向云南直过民族地区集聚,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
  当地党委、政府为直过民族脱贫奔小康做出了不懈的艰苦努力。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总投资343亿元,以确保直过民族聚居区66万多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几年来,一栋栋安居房在直过民族村寨拔地而起,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短短数年时间,直过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引导直过民族确定奋斗目标、树立胜利信心、增强奋发进取热情、坚定久久为功毅力,以“扶志”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因地制宜、开好脱贫“药方”,示范引路、点燃脱贫希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授之以渔”等方法和路径,以“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本领。
  迈入新时代,直过民族正在实现从千年贫苦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已实现“整族脱贫”。剩下的直过民族正在奋发图强,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确保今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3]
  2020年是收官之年,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为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擘画了蓝图、规划了前进路线。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表脱贫攻坚硬指标,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确保收官目标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挥动“脱贫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精力真正拔除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00多万,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770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强化党建引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啃下最硬的致贫骨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深化扶志扶智,让真脱贫、脱真贫的成效落实到人,落脚于长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做好“三农”工作为抓手,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致富活水涌流。
  耕好“小康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理,从农村实际出发,把“三农”短板一项一项补齐。让“三农”更好走出去。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和网络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厚积“三农”发展的强劲动力。让“三农”更好引进来。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厕所革命和村民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构建优质发展环境。让“三农”更加强起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等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让城乡发展更平衡、农村发展更充分。
  播种“新希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用奋斗浇灌幸福果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划重点、提要求、明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强力实施的重大机遇期和最好发展期,必须牢牢把握,乘势而上。农业强,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村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留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民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稳定农民工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梦奋斗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在温暖美好的春天,和亿万农民一起向着圆满收官奔跑追梦。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4]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