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渠乡霸王河村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母亲河——霸王河的发源地,霸王河村也由此得名。母亲河赐予这里充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也使得种植成为了村民的“看家本领”,然而这本领却没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反而越种越穷。
“合作”畅“销路”
“以前大家都是各种各的菜,每天早上四点多骑着小三轮车去菜市场抢摊,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剩菜烂菜是经常的事儿”,提起过去,霸王河村种植大户常建新颇有感慨。过去菜农们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种植品种单一且重复,市场占有率低。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菜农们的收益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低收入、窄销路的现状愁坏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带领村民打开市场、畅通销路迫在眉睫。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只有将大家团结起来,组团发力才是行稳致远之道。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村党支部将村里有技术、有想法、有意愿的菜农和贫困户集中起来,号召大家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农户统一种植,合作社专业指导,党支部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一改过去“小打小闹”的方式,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
“现在的菜根本不愁卖,种多少卖多少”,加入了合作社的菜农充满干劲地说道,“年初我们种菜的时候村党支部就已经联系好了市场,每个月还邀请科技特派员指导我们育苗施肥,除灾除害”。
成立了合作社之后,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市场,与全区十余所大中专院校达成了协商,建立了农校对接扶贫联接机制,为各大院校的食堂输送优质蔬菜,彻底解决了菜农销路不畅的问题。
“大棚”铸“品牌”
“这个草莓可甜了,以前冬天吃的水果大部分都是长途跋涉运过来的,不仅价格不合适,口感也不新鲜,现在咱有了自己的本土品牌,冬天也能吃到现摘的水果了”,说起霸王河村的反季水果,市民们总是赞不绝口。除了草莓,霸王河村的“阳光葡萄”“日本网纹瓜”也都是远近闻名的“名牌”水果。
沿着霸王河河道两侧,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日光充足,温度适宜,能够克服季节时令限制,四季如春,这里就是霸王河村“名牌水果”的诞生地。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村里的温室大棚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后,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聚焦市场缺口,精准发力,整合全村的温室大棚,种植高端精品反季蔬果,打造本土冬季蔬果品牌。
“以前大棚里种的都是一些家常蔬菜,到了市场上也没有优势,现在种了反季蔬果,在市场上那是大受欢迎啊”,驻村第一书记乔慧自豪地说道,“现在村里有300多户菜农都建起了大棚,种植了反季蔬果,到了冬天,咱霸王河村能为全区市民提供近1/5的蔬果量呢。”
“党心”连“民心”
从菜农们分散经营“单打独斗”,到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组团发力”,从种植普通蔬菜“小打小闹”,到整合大棚打造“本土品牌”,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霸王河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腰包鼓了,人心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奋力拼搏,共同开启小康生活。
如今的霸王河村有水浇地2900亩、旱地400亩、温室大棚540栋,是国家节水灌溉示范区及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在2018年,霸王河村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第八批“一村一品”蔬菜种植示范村镇。
支部带着群众,党心连着民心,越做越红、越做越大的霸王河村村民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又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纷纷干起了“副业”,当起了“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带货,霸王河村的蔬菜水果又踏上了“电商之路”……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2]
走进新时代,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的“三区”建设再起风帆,在风雨兼程中奔赴美好生活,在同舟共济中勾画幸福家园。畅想2020,“十三五”收官在即,承上之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必达;启下之预,是“六稳六保五争五最”的突破升华。当我们回首抬眸,在小康之路的砥砺同行中,“红色物业”的这一处风景“驿站”,当可“管中窥豹”、初见注解。
“红心”点亮“民心”,党建引领“掌好舵”
物业与物权、小区与社区,既如天生双子星彼此闪耀,又如鸳鸯子母环相互嵌套,是城镇化建设的新兴产物和枢纽轴承。于今想来,不过短短数十年的诞生演绎,却又格外吸引着民声的“回响”和发展的“脚步”。
小康路、民心桥,通达康庄红旗摇。物业领域的“话题性”,因为贴近生活而街头巷议,因为服务民生而耳提面命,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布局整合,民间资本、集团力量、国有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在其间“翩然起舞”,寻求多元经济的稳定强支撑和中国特色的民生最优解,“红色物业”应运而生。
一方面,自上而下的红色网络覆盖,正在倒逼物业企业“健康瘦身”,简化冗余的企业行政枝节、末梢,强化党建的组织阵地活力、动力;另一方面,纵横联动的党建平台联盟,也在助力物业企业“赋能增效”,提高政企互动的攻坚破壁“穿透力”,提升民生关切的红管先锋“续航性”。
“智理”深化“治理”,多元共建“划好桨”
改革之初,联产承包改变了市场运转模式、释放出新型生产关系的物质活力;小康之始,技术进步集约了人力管理成本、延展出更为高效的企业生存法则。可以说,生产力的进步,让“后改革”时代的我们,能够挣脱手脚的束缚,站在时代潮头去瞭望今后未来的广阔蓝图。
科技改变生活,万物皆可互联。现如今,“红色物业”正以超频链接的方式,改变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框架体系,以一种更为扁平化的状态将“智慧家园”解构重塑。立足社区“网格关”,网格员掌上终端让小微事项闭环处结、“红管家”线上群组让生活琐事一站受理;盯紧小区“入口关”,汽车道闸系统线上管理、电动车射频技术捆绑追溯、人脸识别装置安防加“锁”;聚焦单元“门禁关”,可视装置让访客来访实现远程确认、智能模块让电梯自动识别并禁止电动车上楼。
除了硬件升级带来的可见便利,体制机制的敢于突破和勇于创新更见“智理功夫”。一方面,我镇聚焦“智囊圆桌”构建,通过定期联席的“2+X”协商机制,以及三方共建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充分听取智囊业主民情民意、靶向聚焦小区治理条线块面;另一方面,我镇持续推进“智联互动”,积极促成社区与社区的“专项联盟”、社区与物业的“清单联建”、物业与物业的“专业联精”,形成横向倒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工作覆盖。
“盆景”映射“风景”,创新项目“撑好船”
近年来,淀山湖镇以“红色物业”提质增效为先导,深度聚焦“红色细胞”在各类主体及活动中的带动作用,通过各类专项行动开展和创新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多元共治“红管家”和多方共管“红小区”的“红双喜”工作阵地覆盖,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现代治理能力。在这走进新时代、走好小康路的一路前行中,一个个“金点子”于实践中见真章,一个个“新法子”在身边见实效。
针对小区多元治理,我镇创新推进“五维四理”工作模式,依托我镇利民社区在悦上海小区的成熟治理经验,吸纳物业党员进入社区党支部,通过物业与社区党建联盟的方式,首创“相帮弄”党建品牌,进一步破解社区治理中的物管“痛点”,并在镇级层面进行“变形复制”,形成一树海棠满园香的工作局面;针对小区安全保障,我镇探索实践“消防物联”体系项目,聚焦住区消防安全现实情况和客观需要,以物业党员为箭头,打造“消防+物业+居民”的三级垂直消防梯队和“一点事发、临点响应、网格互动、全域布防”的住区消防网络;针对小区矛盾调节,我镇酝酿成型“善治调庭”调处机制,“筛网”社区领域矛盾纠纷,通过物业党员、业主党员、社区党员、职能党员的“四红四调”,梳理成型以自治、德治和法治为“滤芯”的链式调处体系,进一步推动镇级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相互延伸渗透、挂钩联动。
行文至此,本该以一种更为“平视”的视角,让故事传递心声、让人物动人心扉,然而,身处改革潮头、迎面波澜壮阔,实在有太多感慨想要一抒胸怀。这是我们的新时代,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圆梦时分。回首来路,我们正在眼见小康,我们也在感受小康,我们更在超越小康。
生逢盛世歌且壮,慷慨奋蹄辉煌行!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3]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小康路。
依托生态,做强“绿色”产业。长宁县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辖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4平方公里的成片绿色生态楠竹林,做强“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小康之路。第一,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服务链、经营链,为贫困群众提供旅游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岗位1200个,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挣到旅游钱、融入旅游业。1400余名贫困群众依靠乡村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571元。第二,强力振兴现代农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475个专业合作社、389个家庭农场“串联”在产业链上,建成宜长兴酿酒专用粮基地8.5万亩、绿色果蔬种植基地10万亩、竹荪种植基地2.5万亩,带动23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7500元以上。引进东方集团、正邦集团等龙头企业投资40亿元建设规模化养殖、加工基地,建成10000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1个,发展年产值1000万元肉牛养殖专业村4个,发展肉牛养殖适度规模户及家庭牧场350户,发展生猪养殖适度规模户及家庭牧场680户,全县年出栏肉牛4万头、生猪44.4万头,带动15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7万元。第三,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充分利用宜泸高速、成贵高铁、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的快速出入优势,把竹纤维、竹缠绕、竹食品、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等项目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长宁竹产业名片。长宁县开发公益护林岗位115个,竹加工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4个,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841元。
关注民生,做实“绿色”新村。长宁县按照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并重,以“清风摇曳、竹影婆娑、四季宜游”的生态宜居理念,打造回归自然的绿色新村。第一,建造青砖黛瓦的现代民居。以川南特色民居为模板,统一设计易地搬迁户型,确保住房质量、面积达标,基础功能齐备。长宁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371户8122人实现搬迁入住。第二,打造设施齐全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路、水、电、网“四通”工程,全面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长宁县投入4174万元,新建通村硬化路73.58公里,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135处,新建供水管网108公里;投入2237万元,完成8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退出的9个贫困村,均已实现卫生室、文化室、通信网络、光纤宽带全覆盖。第三,建立功能完善的民生保障。按照“不掉一人,不漏一户,应保尽保”原则,全面筑牢教育、医疗、低保“保障网”。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12万元,发放卫生扶贫救助基金273.56万元,为498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1680万元,为2598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645万元,为7006名贫困群众发放低保兜底资金450万元,累计为2953名贫困群众提供产业扶持基金532.2万元,为2000余名贫困群众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308万元,开发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扶贫岗位309个。县域内无因贫辍学现象发生,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梦为马,行者无疆。中国自古就有“绿色田园梦”“金色致富梦”,但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圆梦需要努力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斗志、更足的干劲、更久的耐力,推动“生态梦”“经济梦”和“复兴梦”多梦同圆,让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富。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4]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深入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总书记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过境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见到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个被窝度寒夜,一床棉被对半分。寒冷的冬夜里,棉被之所以能够御寒,并不是它本身就有温度,是因为人把棉被暖热了,棉被才会给人以温暖。“半条被子”的背后,是三位红军女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为民情怀,是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印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的现实缩影。“半条被子”不仅见证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映照了中国共产党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过去,我们党正是靠无数个这样的行动赢得了民心,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万里长征虽已远去,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半条棉被的温度却始终如初,共产党人的初心依然如昨。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夏秋之际,南方各省又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抗击疫情、汛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披荆斩棘战疫情、劈波斩浪战洪水,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大战大考面前交出了满意答卷。
当下,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疫后重振建设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任务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日趋多样。因此,我们还有很多“娄山关”要征服,还有很多“腊子口”要跨越,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弘扬传承“半条棉被”精神,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温暖的故事能够折射出真理的源泉和力量。今天,我们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要牢记“半条被子”的精神,用心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半床棉被”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时刻与人民共担风雨、血脉相融、生死与共,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5]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硕果累累,中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日秋分,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温暖人心,强烈提振了“三农”干部的精气神,并为其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值此盛日,我们当怀丰收之喜悦、奋斗之信心,坚守“三农”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决抵制浪费,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拼搏、奋力冲刺。
打好“粮食安全”底色。“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强弱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曾几何时,各国学者、官员抛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一“世纪之问”,如何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时间早已给出答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克服了农业基础薄弱、生活水平贫困的难题,凭借着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要清楚认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定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满足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成色。“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瞄准农业科技前沿,持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从超级杂交稻的每亩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1000公斤以至现在1200公斤,我们农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当且实。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跑道上,我们当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粮食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现代农业“新长城”,我们有理由相信,“禾下乘凉梦”定会在我们手中实现。
永葆“珍惜粮食”本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今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洪涝灾害极端天气频发,加之蝗虫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中国该怎么办?“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粮食的安全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更需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有力保障。公开报道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我们谁都不是局外人,定要力戒奢靡之风,努力使崇尚节约、珍惜粮食的思想蔚然成风。人种粮,粮养人,一粒谷子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怎能不好好珍惜,尽管当前日子殷实了,但节俭的“传家宝”不可弃,珍惜粮食的本色不能丢,这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根本底气。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当传承优良传统、继续改革创新,永远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