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现代汉字的鼻祖,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重要载体。正是有了这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才得以了解上古文明的辉煌壮阔。而共产党人的属性之中也蕴含着甲骨文的些许品性,让我们在新时代能够穿越沧桑,砥砺向前。
党性里的“甲骨品性”有一以贯之的无悔执着。纵使经历了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当初造字留下的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依旧沿用至今,这种一以贯之的无悔执着也是党性的天然属性。我们执着,是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只有高举共产主义的大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一名思想和信仰纯粹而笃信的共产党员,这是最根本的执着,也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基础与前提。我们执着,是因为我们来自于人民,我们扎根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根本来源。所以不忘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执着才是饱满且有意义的。全身心投入到执政为民的事业中去,始终践行着当初的誓言,用智慧与双手谋求着中国人民的幸福,追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党性里的“甲骨品性”有与时俱进的结合实际。甲骨文的演进并不拘泥于刻板的传统,因时而动、依势而变是我们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这种与时俱进的结合实际也是党性的必然要求。结合实际是我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最为进步的政党,是带领中华儿女大步前进的执政党,所以永葆先进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中国的问题只能用中国视角与方法来解决,任何不切实际的照抄照搬都将是徒劳无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共产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石。结合实际是顺应潮流的外在需求。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做出判断,必将错过时机,丧失战略制高点。我们党向来都会群策群力、审时度势,全维度综合多方因素,从实际出发。深刻领悟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所以总能够占得先机,带领中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党性里的“甲骨品性”有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从甲骨文开始,文字便肩负起记录与创作的使命,这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但是它从未因此而炫耀,总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这也是党性的优秀特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共产党人内敛而含蓄,不仅将爱党、爱国、爱民印在心里,更会用实际行动来深情表白。他们总会在最为平凡的岗位,默默付出、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独守海岛的王继才,隐藏了功名的张富清,把青春献给环卫事业的李萌,还有扎根农村、俯身基层的黄文秀和隋耀达……他们就像一滴水,但是却能用小小的身躯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他们虽然只是党员个体,却在不同层面诠释了党性的无私与奉献。这种可贵品质使得中华前行的脚步稳健有力,用平凡书写传奇的共产党人,也在用自己的点点光芒,辉映出禹城最为璀璨夺目的星空。
党性里的“甲骨品性”有舍我其谁的勇毅担当。正当结绳记事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甲骨文横空出世,大大提升了先民的文明进度。这种舍我其谁的勇毅担当,也正是党性的精髓所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都是拼搏在理想之路上的奋斗者、追梦人。也许平时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但是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就会有千千万万平凡的党员挺身而出,那种担当是夏明翰的视死如归,是邱少云的烈火永生,是“两弹一星”的惊天动地,是“奔月团队”的开拓创新……时代不同,初心如故。没有什么能像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那样,赐予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无需多言,只要胸前党徽闪耀,党性的光辉就能把前途照亮。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祖国和人民重于一切。关键时刻,必定有坚毅的身影冲在最前面,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无比刚强的肩膀扛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炎黄智慧深刻骨,党性力量铭在心。甲骨文虽已简化为今天的汉字,但其灵魂却一脉相承。就如同穿越百年的风雨的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也从未改变。党性里的“甲骨品性”,过去曾是我们获得独立自由的法宝,今天正是我们创造中国奇迹的依靠,未来将是推动华夏巨轮驶向复兴的滚滚浪潮!
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心教育心得感受【第2篇】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的纯度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只有经历长久的思想淬炼、复杂的政治历练、艰苦的实践锻炼,才能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不断提升“党性”的浓度、纯度和高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层出不穷的利益诱惑,如何涤荡尘埃、浓缩升华,一份党性提纯攻略,愿广大党员干部珍藏。
要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思想淬炼中,提升“党性”的纯度。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行动上坚强的前提。只有思想上的笃信,才能有行动上的笃行;只有思想上一尘不染,行为上才能一身正气。要一以贯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而思、学而信、学而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与学习党史、国史结合起来,与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与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思想淬炼中,涵养正气,升华境界,提升“党性”的纯度。
要在“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历练中,提升“党性”的浓度。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面对风云诡变的世界格局、面对强权政治不时抛出的“连环封杀”,广大干部要自觉明辨政治是非、把稳政治方向、坚持政治领导、站稳政治立场。提升“党性”浓度,我们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人民的、开放的体系,是护航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行动指南。要始终坚持面对利益不为所动,面临诱惑不为所陷,不断提升抵御诱惑的自制力和免疫力,在“乱云飞渡仍从容”中,排除各方干扰、经受各种考验,提升“党性”的浓度。
要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践锻炼中,提升“党性”的高度。党性强不强,最终要靠工作、靠作风、靠成绩来检验。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非进不可的时候,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苦干实干。要把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等工作背在身上、抗在肩上,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条件差的地方真刀真枪的干、动真碰硬的干,始终做到指挥在一线,实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推动在一线,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践锻炼中,提升“党性”的高度。
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心教育心得感受【第3篇】
从2009年6月开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党工委推出“党员进党校”项目至今已经11个年头了。记得当时党工委书记蔡蓉同志在开班式上说过,黄浦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黄浦教育系统党员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应该领风气之先,我们要长期坚持党员经常性教育,这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今,黄浦教育党工委一直执着坚持每五年让所有党员轮训一遍,“党员进党校”已经成为黄浦区党员教师经常性教育的必修课。
一、 执着的坚持,走出了一条课程创新机制
第一个五年,党工委根据《2009—2013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的要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训前召开学员座谈会,就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征询意见,培训过程中,注意听取学员意见,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每一期培训结束后,教育党校都及时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请学员对培训课程进行反馈并吸取学员提出的建议,认真分析研究,对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在下一期培训中改进和实施。由此,在培训过程中研究,在培训过程中探索,在培训过程中完善,逐步走出了一条有区域特征的党员大规模接受教育的课程创新机制。2009第一批培训课程主要分五个板块:思想理论、党性修养、党的优良传统、党员权利和义务、形势与任务。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上海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讨、黄浦区发展规划解读等内容,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教学方式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分组学习相结合。二是注重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如邀请区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授课,帮助党员教师学会从多视角看待问题、多维度思考问题,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注重激发党员教师的学习热情。探索研讨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培训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2014年,第二批轮训,我们增加了学员微论坛,为党员教师相互交流提供学习平台,让更多的党员展示自己的思想,提高了党员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2019年7月,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又掀起了党员教师们理论学习的高潮。蔡蓉书记要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课程要贴近形势、贴近学员、贴近教育。教育党校与组织科一起设计了政治理论、党史教育、党章党规、理想信念、形势教育等五个专题,特别是根据本区域红色基地多的特点,新开发了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开展了半天的红色移动课堂行走分享活动,聆听理论宣讲团成员叙述发生在黄浦的红色故事;还安排了分组主题研讨,党员们就“今天怎样做党员教师,如何提高服务教育的能力水平,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如何在岗位上创先争优”进行研讨。
课程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学员交流,放大培训效益。轮训一开始教育党校就明确要求:教育系统的“党员进党校”轮训,必须体现教育行业的鲜明特点,在服务大局上求作为,在课程建设上显实力,在提高个人素质上见专长,把实效建立在扎实的轮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党员轮训,就是要促使党员教师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剖析自己与提高自己,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带动身边的教师,助推同伴的发展,让党员轮训成为建设黄浦精品教育的发动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喜欢的学校提供不竭的动力。
培训过程中教育党校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重视打造学员与学员相互交流的平台,打造基层党员与党委领导面对面沟通的平台,让学员在党校这个氛围中敞开心扉,得到启示。开班是学员代表交流思想疑问的一个阵地;基地学校走访也是一个平台;学员分组讨论,与身边党员充分交流,这又是一个平台;学习结束,我们有学员通讯,这是由学员自己采编、自己组稿、自己排版印刷的小报,也是一个思想交流平台;学员回到学校为其他党员上一次小型党课,也是一个平台。学员们在这些平台上将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交流,他们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全区党员分享,与自己学校教师分享,学员们在与区域各学校党员的交流中受到了教育,分享了经验,党工委领导也在与学员的沟通中了解到基层党员教师的真实思想。“党员进党校“课程的活力为系统内党员经常性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执着的坚持,摸索出一条大规模党员培训管理之道
面对多批次、大班额的学员,如何调动党员积极性,保证党员轮训工作顺利高效完成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这就需要智慧管理。培训管理由党工委组织科和教育党校负责,并明确规定,学校党支部书记是“党员进党校“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党校按照党工委的部署,在培训前期召开学员座谈会,对培训管理和考核征询意见。确定了“党员进党校”学习采取“班主任指导下的学员自主管理”的机制。这一管理机制核心思想是学员自主管理。我们认为,“党员进党校”的学员都是党员,党员与其他老师不同,他们接受过党组织的教育,他们有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他们自律意识强。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将学员分组,由组长召集学员参与学习,充分相信学员,平时的班级事务由学员作主,学员的考核也有学员代表参加。经过十年实施下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员们组织观念强,他们认真、自觉、自律,使培训工作一直非常顺利,我们的学员有教师、有干部、还有学校党政领导,尽管学员们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但大家都能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各种困难,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三、执着的坚持,让党员教师党性常驻。
由于党工委重视,“党员进党校”培训得到全系统党员的积极响应,培训的实效性得到广大党员的一致认可。两个“五年”过去了,黄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两区合并,党员经常性培训对党员教师的影响正在一点点体现,党员在培训中提升了党性修养,强化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意识,有力地推动了黄浦教育改革。2012年两区合并的关键阶段,党员同志在教育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们“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取得了明显成就;2017年,党员在部市合作重大项目研究中勇挑重担;2019年,全区党员教师正全力以赴推进黄浦教育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挺进;文明城区创建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志愿者服务,党员教师一直冲在最前沿;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学校课改和教育科研,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教师。
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党员同志已成为市、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成为学校的管理干部,成为市区园丁奖的获得者,为黄浦教育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现在看来,当初的办班目标实现了。用蔡蓉书记的话来说,我们的办班目的就是通过唤醒和强化普通党员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学习党的最新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优良传统,强化宗旨意识,使广大党员能够真正成为建设中心城区精品教育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促使党员教师将自身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最终实现促进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目标。“党员进党校”的成果已经在黄浦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彰显出效应,“党员进党校”也已经成为黄浦教育党工委对基层党员“加强党性修炼、强化宗旨意识”经常性教育的一个抓手。
11年后的今天,我们准备怎么做?2019年5月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条例》,条例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部署推进,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党员,《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201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条例指出,有条件的街道和党工委可以设立党校,基层党校的应将党员集中培训作为重要任务。两个条例让我们感觉到十年的坚持有了依据,给我们坚持“党员进党校”吃了定心丸。11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9—2023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根据规划要求:从2019年开始,用5年时间,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把全体党员普遍轮训一遍。
中央有了新要求,既给我们“党员进党校”指引了方向,又对今后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党员教师们平时接受政治理论方面集中培训的机会少,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层面、群众工作能力等方面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更要把“党员进党校”这个平台利用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区域基层党员教师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此,区教育党工委书记蔡蓉又有新的思考:教育系统的“党员进党校”轮训,必须体现教育行业的鲜明特点,我们通过党员轮训,就是要促使党员教师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剖析自己与提高自己,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带动身边的教师,助推同伴的发展,让党员轮训成为推进黄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心教育心得感受【第4篇】
每个党员心中都有一块“田”,这“田地”播种的是忠诚,收获的是党性。只有经过春耕夏耘,我们才会迎来硕果累累的秋收时刻。作为党员只有耕好心中的“党性田”,并以此提升为国为民的服务能力,才能为复兴事业的高速推进贡献力量。
“春耕”。党员心中的田地,应该是“红土地”,这是党员的信仰图腾和灵魂所在。在生机勃勃的时代里,把忠诚的种子,埋进心田里,细细耕作。把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作为甘露,辛勤浇灌。播种之前,便在心中规划好未来的美好愿景。目标已立,便只顾风雨兼程;良种既撒,就专注俯身耕耘。丰收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付出。不要妄图揠苗助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时间的打磨。老英雄张富清用一辈子的淡泊名利,收获了最为纯粹的党性;扶贫之花黄文秀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党员的忠贞……新时代,我们党员更应该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心灵的春耕之中。立足本职,用最普通、最实际的方式,践行党旗下的誓言。在“党性田”里,以初心深耕党性,播撒忠诚。
“夏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田不易,管理好“党性田”更是难上加难。成为党员,我们就应该以更为广阔和无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就像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样,靠天吃饭已成为历史。只有开展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实现“忠诚”生长的过程控制,丰收才会指日可待。要注意灌溉施肥。用经典理论的营养,滋润这方“田地”。提升“地力”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巩固“作物”的生长。让根系牢牢生长在群众之中,让每一片叶子都朝向太阳的光辉,充分吸收党中央带来的光与热。要注意除草驱虫。用党规党章、制度条例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确立党员心中的党性意识和“红线”意识。有底线,才会知荣辱;晓规矩,方能铭初心。一以贯之地做好“田间管理”,党性已渐显芳华。
“秋收”。“秋收其实兮于粲满”。经历了漫长的生长,忠诚终于等来了华丽的蜕变。党性的光辉逐渐成熟,心中的田地迎来喜人的丰收。此时,我们更能够体会服务于民、奉献为国的真谛。将拳拳之心化成付诸实践的动力,用行动谱写党性升华的诗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党员之间相互联接,通过基层党组织形成更为有力的服务体系。将个人党性的丰收,上升为基层党组织的党性释放。最终落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平凡工作中。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风雨百年,我们始终在党性的“田地”里,为国家和人民收获着理想与希望。个人的收获固然有限,但是千万党员一次次量的积累,催化质的飞跃,我们就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壮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为国甘付出,党性需如此。耕好心中的“党性田”,不断提升个人的党性修养。在为党、为国、为民的事业中,精进本领、贡献力量。让党员精耕细作的“党性田”,最终成为群众心里的“党性甜”!
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心教育心得感受【第5篇】
古语云:“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只有“心正”才会做正事。如何能够让人“心正”?就需要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这一点,离不开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2020年12月16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出版发行。近日,一篇题为《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的文章中明确提到,江西永新县利用其革命胜地(“三湾改编”发生地)的真实革命故事,给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党课”。众所周知,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堂生动的党课,也生动诠释了党性教育的“三支点”。
支点一:因地制宜,创新性开展教育。“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对于新时代的党性教育来说,创新依然不可或缺。唯有在党性教育上,持续不断进行创新,才可以让党性教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2019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具有创新意味的党性教育。在这次教育学习中,像江西永新县这样的革命胜地,纷纷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红色基因,以传播革命精神和气质的形式,创新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这样的做法,让党员干部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过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史,不忘初心,汲取力量“再出发”。
支点二:有血有肉,务实地开展教育。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身养性、厚德载物,这是自古以来,重视道德、品行的直接体现。任何一个时期,求真、务实的精神,都是谋事、创业必不可少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如何才能够不断延续和传承呢?思想教育的“走实”,是必须“迈开”的重要一步。这就需要在新时代的党性教育中,要有真正的“干货”,有“干货”,才体现务实、实在;没有“干货”,就只会让人觉得是虚而不实、甚至是“花架子”般的摆设。只有让党性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消除对党性教育的偏见,树立理性的认知,从而更愿意在党性教育中积极开展“自检”“自查”“自纠”。
支点三:接地气,真实地开展教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能沉下去,接地气,怎么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看到“真相”呢?唯有接地气,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才会识破“庐山真面目”。在此次主题教育中,各地对于先进人物事迹的报告和宣讲,都不再是塑造过于“完美”“高大上”“丰碑”式的人物形象,更像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凡凡的事。这拉近了普通党员干部与先进人物的“距离”,让广大党员干部不需要“仰望”这些先进人物,以更“平”的视角来聆听先进事迹。接地气的宣讲和教育,更能够让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党性教育的意义,在未来的干事创业中能够更好地指引实践和探索。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党性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固定”住党性教育的“三支点”,才会“锁定”党性教育整个“平面”,让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