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DF在线转换  >  常用  >  其它

改革开放的意义

  • 其它
  • 2015-02-23 20:35:57

篇一: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的几点认识

浅议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粗浅论述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四个历史意义: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综合国力;探索创造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永葆了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和活力。总结作出结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背景;成就;历史意义;坚定不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30多年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成就

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一是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二是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从邓小平同志的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当时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怎样严峻复杂的考验,甚至是亡党亡国的生死考验。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残酷现实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

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30多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浴火重生,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OO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和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在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臵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30多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概括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回顾这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回顾这场革命产生的背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改革开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行动就会迷失方

向。30多年前,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了是非,唯心主义、行而上学猖獗,思想严重混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倡导下,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的大辩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二)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综合国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闭

篇二: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毛概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摘要: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

正文:

一、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成就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

新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三、从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成果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2. 《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3. 《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4. 《30年:转型与变迁》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篇三: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浅谈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的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 革、勇于创新,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 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正反经验,以民为本创新,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那就是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0年

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是由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亿万人自主参加生产、直接参与交换、自由选择消费方式的经 济,在改革的各个阶段,人民从解决近期利益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 搬,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可以说,在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制度化,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基本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 辆“车”,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来造,只有党群一心才能造出来。

市场经济在带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原则冲击着传统道德,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工业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体制 转轨也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急待健全,以及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争论。有人认为,问题全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 市场化改革会剥夺工农群众的利益,造就为富不仁阶层。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激。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过上好生活。改革解决了老百姓 的温饱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全面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但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承认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保 护人民的利益,防止少数人把全民的财产化为己有,反对把权力转化为资本,防止把市场经济变成权力经济,要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 果。

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思路,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统筹解决各种矛盾使经济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方针,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指南。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 题,根本的解决就是要靠统筹改进制度,靠改革开放来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中华正确道路的延伸。

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18世纪及19世纪初期,工业化发展很快,但资本对劳动处于优越的不平等地 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为反对剥削和保护劳工利益,产生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思想家。此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国 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证据。但正如西方学者形容的,以公平为旗帜的社会主义大船,方向明确,但动力不足;资本 主义这只旧船,虽然方向不明,动力却比较足。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社会主 义要继续前进,就需要改革,需要有新的思想武器。

当中国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很多人表示怀疑。一位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曾明确表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死路一条。这种观点有 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必须承认,在多年的宣传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市场经济确实被公式化了,对此必须有新的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她不仅来自理想主义,也来自现实生活;不仅来自中国近代历史的社会选择,也来自对当代社会的比较研究。我们运用现代市场 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革了传统的只讲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我们运用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丰富了社会主义;我们运用社会主义对劳动者的关 心,对

集体意识的重视,对公平的追求,对社会福利的强调,改革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古典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 能与“社会主义”联姻,是因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不是那种只讲集权、不讲分散,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阶级、不 讲全民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大潮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飞跃。通过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我们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经济基础形态--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现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现代条件下的市场化改革,已促成了多种形式公有制新基础的形成,即劳动者获得了实际的而非名义的财产 权利,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自愿而非强迫的产销联合;也促成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传承,即坚持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国民待遇,反对行政性垄断等。市 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只有改革开 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三、改革开放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意义时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 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从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正逐渐成为一种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并 被越来越多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解是存在争议的。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认为渐进式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特征。难道问题只如此简单吗?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具有 众多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和模式,主要有: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以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战略, 以渐进与激进结合而渐进为主为步伐,以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为方式,以价格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为关键,且以从农村和沿海起步为 突破点,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一个特征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围绕这个主线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 渐次建立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994年开始,着手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在接下来的几年 中,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力推进了财税、金融、价格管理、外汇管理、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制框 架。

这种改革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奇迹》调研报告总结东亚国家发展的共同经验,提出了几条值得人们研究的规律:一是政府高质量与 集权倾向,二是强有力的经济官僚,三是倾听技术精英和私营部门领袖的意见。不论是否承认东亚模式,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市场化,确是东亚发展较快的几个 国家与地区曾有过或正存在的重要特征。在经济起飞阶段,政治上及经济决策上是集权的,政府在经济起飞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表现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的干预 程度是相对强的。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并不是否认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它只是认为,已有过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展开的,是经济体制改 革所必须的。但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加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深化和完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的大步前进。

四、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

和谐是个了不起的观念,提出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战

略。世界和谐的基础是各国自身的和谐。中国主张和谐世界,首先是从构建国内和 谐社会开始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生产力,并互相促进,才谈得上社会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已创 造了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还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各种社会矛盾凸 显,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负有缓解这些社会矛盾的责任。“和谐社会”的提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和谐就是要关注社会公平,让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共享经济增长 的成果。“和谐社会”既关心和支持困难群体,也鼓励投资和发展;既在法律框架内保护工人利益,也要让资本所有者有信心、有动力继续投资扩大生产;既主张 “为富要仁”,同时鼓励“处贫思变”,达致“贫富和谐”;既主张人尽其力、财尽其用,又主张适度调控收入差距,实现致富帮贫。“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思 路,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和谐世界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 “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同年7月,“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所描 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富裕和强大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和进步,其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加快 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曾因经济制度不同引起的冲突和对抗也因之大为减少。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 度,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正在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